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产科学杂志评价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产科学杂志评价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0年农业类核心期刊?
2020年农业核心级刊物有:①《***》(月刊)、②《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核心级期刊周期)。具体如下:
《***》(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贵州省***管理站、贵州省***学会、中国***协会主办。本刊内容包含***科技领域的研究、发展及应用,同时对我国的***产业化、***管理、《***法》实践、***检验、***生产、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等方面也开辟专栏报道。本刊较多地报道***科技界的高、精、尖研究动态与技术,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教学与生产、提高与普及于一体,内容丰富,信息储量大,可读性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反映生产、草业科学、森林***、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鲜味是什么味道,有科学的解释依据吗?
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对于人类感受氨基酸味道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人的味觉细胞表面存在着T1R1和T1R3两种蛋白质。作为氨基酸的受体,这两种蛋白质共同作用可以使人感受到20种L氨基酸的味道,特别是谷氨酸的味道。
这两种氨基酸受体不能使人敏锐地品尝出D氨基酸的味道。L氨基酸与D氨基酸互为对映体,它们的空间结构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而人体内的蛋白质都是由L氨基酸构成的,D氨基酸对人体没有用处。
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长期进化才使人类拥有了品尝鲜味的能力,L氨基酸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生存的必要,而D氨基酸不被人类的味觉“青睐”也是理所当然
鲜味科学主要研究人体对鲜味的接收机理、鲜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鲜味物质间的协同效应、鲜味物质的安全性、鲜味强度、鲜味调味品的工业化生产等。[1][2]
鲜味受体
鲜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被作为一种基本味觉,主要是指谷氨酸钠(味精)的味道。但是,研究发现还有许多物质也具有这种味道,如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嘌呤核苷酸(如IMP、GMP)等,特别是IMP和GMP对谷氨酸的鲜味还有加强作用。研究表明,一个大的受体家族—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家族参与了味觉的感知,而对鲜味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论断。已发现至少有2种GPCR在鲜味感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分别是味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taste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4,taste—mGluR4)和味觉受体异源二聚体。[3]
鲜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
鲜味物质的种类主要有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呈味肽、有机酸等。鲜味物质在呈鲜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氨基酸和核苷酸。测定游离氨基酸一般使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呈鲜核苷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色谱法。[4]
鲜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核苷酸与氨基酸
对相同程度鲜味的谷氨酸钠(MSG)和核苷酸(MP)而言,当MSG浓度增大时,鲜味增大,但MP浓度增大,其鲜味又变化不大,若将二者混合后,鲜味成倍增大。[5]
无机离子与氨基酸
缺少Na+的水产品合成抽提物的甜味、鲜味和特征风味明显下降;缺少Cl-的合成抽提物几乎无味;而缺少K+的合成抽提物味道变淡,但还是有鲜味和特征风味。鲜味剂要在有食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出其鲜美滋味,可能是鲜味剂与水溶液中由食盐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5]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产科学杂志评价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产科学杂志评价标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